地下管廊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修建的麻布和青山地下綜合管廊系統同樣修建在東京核心區域地下30余米深處,其直徑約為5米。這兩條地下管廊系統內電力電纜、通信電纜、天然氣管道和供排水管道排列有序,并且每月進行檢修。其中的通信電纜全部用防火帆布包裹,以防出現火災造成通信中斷;天然氣管道旁的照明用燈則由玻璃罩保護,防止出現電火花導致天然氣爆炸等意外事故。這兩條地下綜合管廊已相互連接,形成了一條長度超過4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網絡系統。
在東京的主城區還有日本橋、銀座、上北澤、三田等地下綜合管廊,經過了多年的共同開發建設,很多地下綜合管廊已經聯成網絡。東京國道事務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東京市區1100公里的干線道路下已修建了總長度約為126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在東京主城區內還有162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正在規劃修建。
綜合管廊建設的一次性投資常常高于管線獨立鋪設的成本。據統計,日本、臺北、上海的綜合管廊平均造價(按人民幣計算)分別是50萬元/米、13萬元/米和10萬元/米,較之普通的管線方式的確要高出很多。但綜合節省出的道路地下空間、每次的開挖成本、對道路通行效率的影響以及環境的破壞,綜合管廊的成本效益比顯然不能只看投入多少。臺灣曾以信義線6.5公里的綜合管廊為例進行過測算,建綜合管廊比不建只需多投資五億元新臺幣,但75年后產生的效益卻有2337億元新臺幣。
其實北京早在1958年就在天安門廣場下鋪設了1000多米的綜合管廊。2006年在中關村西區建成了我國大陸地區第二條現代化的綜合管廊。該綜合管廊主線長2公里,支線長1公里,包括水、電、冷、熱、燃氣、通訊等市政管線。1994年,上海市政府規劃建設了大陸第一條規模最大、距離最長的綜合管廊——浦東新區張楊路綜合管廊。該綜合管廊全長11.125公里,收容了給水、電力、信息與煤氣等四種城市管線。上海還建成了松江新城示范性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一期)和“一環加一線”總長約6公里的嘉定區安亭新鎮綜合管廊系統。中國與新加坡聯合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經過10年的開發,地下管線走廊也已初具規模。地下管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