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綜合管廊發展史
在發達國家,共同溝已經存在了一個多世紀,在系統日趨完善的同時其規模也有越來越大的趨勢。早在1833年,巴黎為了解決地下管線的敷設問題和提高環境質量,開始興建地下管線共同溝。至目前為止,巴黎已經建成總長度約100 公里、系統較為完善的共同溝網絡。此后,英國的倫敦、德國的漢堡等歐洲城市也相繼建設地下共同溝。1926年,日本開始建設地下共同溝,到1992年,日本已經擁有共同溝長度約310 公里,而且在不斷增長過程中。1933年,前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等地修建了地下共同溝。1953年西班牙在馬德里修建地下共同溝。其它如斯德哥爾摩、巴塞羅那、紐約、多倫多、蒙特利爾、里昂、奧斯陸等城市,都建有較完備的地下共同溝系統。
目前中國僅有北京、上海、深圳、蘇州、沈陽等少數幾個城市建有綜合管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建設里程約800公里,綜合管廊未能大面積推廣的原因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意識、法律以及利益糾葛造成的。
綜合管廊建設的一次性投資常常高于管線獨立鋪設的成本。據統計,日本、臺北、上海的綜合管廊平均造價(按人民幣計算)分別是50萬元/米、13萬元/米和10萬元/米,較之普通的管線方式的確要高出很多。但綜合節省出的道路地下空間、每次的開挖成本、對道路通行效率的影響以及環境的破壞,綜合管廊的成本效益比顯然不能只看投入多少。臺灣曾以信義線6.5公里的綜合管廊為例進行過測算,建綜合管廊比不建只需多投資五億元新臺幣,但75年后產生的效益卻有2337億元新臺幣.
其實北京早在1958年就在天安門廣場下鋪設了1000多米的綜合管廊。2006年在中關村西區建成了我國大陸地區第二條現代化的綜合管廊。該綜合管廊主線長2公里,支線長1公里,包括水、電、冷、熱、燃氣、通訊等市政管線。1994年,上海市政府規劃建設了大陸第一條規模最大、距離最長的綜合管廊——浦東新區張楊路綜合管廊。該綜合管廊全長11.125公里,收容了給水、電力、信息與煤氣等四種城市管線。目前,上海還建成了松江新城示范性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一期)和“一環加一線”總長約6公里的嘉定區安亭新鎮綜合管廊系統。中國與新加坡聯合開發的蘇州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經過10年的開發,地下管線走廊也已初具規模。
西歐國家在管道規劃、施工、共用管廊建設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法律規定。如德國、英國因管線維護更新而開挖道路,就有嚴格法律規定和審批手續,規定每次開挖不得超過25米或30米,且不得擾民。日本也在1963年頒布了《共同管溝實施法》,解決了共同管溝建設中的資金分攤與回收、建設技術等關鍵問題,并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多次修訂完善。地下管廊